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无锡q345b方管--钢铁,一个冬天的故事

2014年,河北省粗钢产量1.85亿吨,同比下降0.60%。这一看似细微的变化,因14年来首次下降而备受瞩目。

曾支撑“世界钢铁第一大省”数十年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,而今贴上了“高污染、高能耗、低效益”的标签。雾霾一起,钢铁更成众矢之的。

“黑色产业”,遭遇“蓝色困境”。

兴衰之叹

大门紧闭,庭院荒芜。转炉拆成一片瓦砾,高炉变为废铁一堆——关停一年多的建源钢铁公司,从一个侧面映射出河北钢铁发展的历程。

“这儿立起迁安第一座超百立方米高炉,‘百米高炉’让全县人都风光。”建源留守副总经理孔德林说。

由此起步,迁安成为河北三大县级钢铁基地之一。在钢铁产业的“黄金时代”,建源是迁安第二纳税大户。

“那时一条炼钢生产线,就是一台印钞机。”孔德林回忆,“刚出炉的钢坯,通红滚烫地就装车拉走。”

钢铁,创造了一个个财富神话。坊间传言,当时钢老板用尼龙袋拎着现金买豪车,销售员态度不好,就连4S店一起买下来。

钢铁,让迁安从全省闻名贫困县变成全国百强县。这个“钢城”也将“铁原子”造型定为市标。

凭借燕山、太行两大山脉富集的铁矿资源,河北在战国时代就以冶铁著称。到了工业化突飞猛进的当代,河北钢铁骤然崛起。进入新世纪,河北跃升为全国产钢第一大省,产量突破亿吨大关,相继超越德、美、日。有人戏称,世界钢铁“中国第一,河北第二,日本第三”。

然而,在历史性辉煌中,风险也加快聚集。

2008年,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,建源开始走下坡路。到2013年已负债累累,每月亏损上千万元。

市场需求退潮,严重过剩的产能逐渐显露。到2012年,钢价急转直下,一气儿跌回上世纪90年代。人们形象地说,几年前吨钢利润能买一部手机,后来买2斤猪肉,再后来就卖到了“白菜价”。

与此同时,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日趋加重,钢铁业戴上了“紧箍咒”。

压倒建源的“最后一根稻草”,正是环保。想排放达标,必须上脱硫、除尘设备,要六七千万元投资,这家摇摇欲坠的企业无法承受。

随着破碎锤砸下的一声闷响,建源的生产线在河北省化解钢铁过剩产能集中行动中被拆除,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。